本文共 184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 分钟。
数据库,将计算机科学和易于人类理解认知的数据管理方式完美的衔接在了一起,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开始,就逐渐影响并改变了世界。不过,数据库是源头从哪开始?成长并演变成今天的云数据库又有哪些过程,除了程序员外,普通大众似乎并不熟悉。本期热点聚焦,我们就来关中国数据库诞生40年注即将迎来的第三次革命——阿里云POLARDB通用关系型数据库。
要的速度
追根溯源:数据库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
众所周知, 1961年美国通用公司研发第一个数据库系统DBMS诞生。
1976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开发第一个商用关系数据库系统—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至此,数据库就开始融入各行各业,改变人类对数据的管理和认知,发展到如今诸如登录淘宝购物、社交软件聊天,都离不开数据库。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体量开始剧增,改革开放的脚步日益加深,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1978年,中国电话总用户数为214万户,2003年,中国电话数达到了22562万。而银行的业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各项业务开始迫切的需要新的工具。
而就在这时,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1998年腾讯成立,到1999年6月30日,国内上网用户数已超过400万。
从1999年开始,各个IT社区开始兴起,一些数据库的同行开始走出封闭的公司,在社区里活跃起来,更多数据库从业者获取知识的形式,也从产品文档,手册,变成了社区。
像贪吃蛇、吃豆人、打蜜蜂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风靡一时的经典游戏,便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
旧的黄金时代仍在延续,然而新的故事已经来临。而这一时期,也是各个互联网公司开始崛起的时期,对于数据库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强烈。
摩尔定律:每隔三五年硬件会有很大的升级
其实,云数据行业发展至今本身尤其内在的一般规律。
众所周知,在传统数据库上做扩容、备份和迁移等操作,花费的时间和数据库的容量成正比,往往上TB的数据库容量加个只读副本就需要一到两天时间。
“如今硬件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在阿里云发布全新一代云数据库产品POLARDB现场,素有阿里云数据库团队掌门人之称的余峰认为,每隔三五年硬件会有很大的升级。
传统商业理论认为,市场在哪里,先进的技术就将向哪里转移,在性能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企业的传统IT计算力将通过云数据库寻找突破之路。从使用数据库到自研数据库,相当于从开别人的车到造出一辆新车,是科技能力的集中体现。
那么,这些硬件红利怎么被吸收呢?余峰认为,其实,硬件红利需要软件去适配,从软件变成产品又需要很长的时间,从产品到用户手里又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这个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当一个硬件红利从硬件传递给用户手里时,三五年时间过去了,按照摩尔定律下一个硬件红利其实又已经涌现出来了,这是一个痛点。
据了解,与诞生于不同时代的Oracle、MySQL不同,云数据库诞生于云计算蓬勃发展的年代。阿里云POLARDB与AWS Aurora均采用了相同的产品设计理念,以提供更好的数据库能力以满足企业用户的云上需求,使基于第三代云计算框架下的云数据库解决了传统数据库性能、可扩展性等瓶颈。
超强运算:首个国产通用高性能自研数据库诞生
根据调查,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社会,社会数据总量实现翻倍仅需9个月,而一个从十万量级到千万级用户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也仅需3个月,面对互联网海量数据暴涨,再次挑战了传统的数据库架构。据悉,阿里云POLARDB是一款为通用关系型数据库,其设计逻辑与AWS Aurora数据库相近,采用一写多读的架构设计。
最大的特色便是计算节点(主要做SQL解析以及存储引擎计算的服务器)与存储节点(主要做数据块存储,数据库快照的服务器)分离。
其次,与传统的云数据库一个实例一份数据拷贝不同,同一个实例的所有节点(包括读写节点和只读节点)都访问存储节点上的同一份数据,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解决传统数据库在互联网各种高峰期的数据访问和处理性能存在瓶颈的问题,满足公有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面对业务弹性扩展的刚性需求。
正是有了这样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数据库产品,未来中国才会诞生越来越多的爆发式独角兽,而无需担心高昂的数据库成本与扩容的问题,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使IT基础设施轻装上阵,全面云化,用更低的成本、获得了更好的IT处理能力,这才是未来企业的数字化答案。
转载地址:http://auosx.baihongyu.com/